智宇物聯 專注于提供高穩定、高速率的三網物聯網卡
阜陽5·12防災減災日,看物聯網如何“跑贏”地震波
- 作者:智宇物聯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13日
- 來源:智宇物聯
小編有話說: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你正在做什么?
全國防災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殘磚破瓦的景象,哀鴻遍野、浮尸遍地的悲劇,時刻警醒著我們,天災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脆弱。

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開始,每年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汶川地震已過12載,每年今天,除了祝福護士(國際護士節),更不能忘卻防災減災日,它警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物聯網在抗震中大顯身手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已在不同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面對爆發突然、破壞程度巨大的地震,物聯網能“扭轉乾坤”嗎?
眾所周知,物聯網可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定位器和二維碼等手段隨時隨地對物體進行信息采集和獲取。
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可以這么做:
1、震前預警
我們先來看看一組數據,根據地震預警時間和人員傷亡關系的理論預測:
提前預警03秒,可使傷亡降低14%;
提前預警05秒,可使傷亡降低22%;
提前預警10秒,可使傷亡降低39%;
提前預警15秒,可使傷亡降低53%;
提前預警60秒,可使傷亡降低95%;
預警時間越長,群眾逃跑/尋找躲避物的時間越長,傷亡率越低!
現有全自動物聯網預警系統,可實現秒級響應!!!
當傳感器感知到地震波時,可搶先將信息發送至預警中心,并通過無線通信與廣播信號將預警發出。

2、震后救援
日本是一個多山且多火山的島國,地震猶如家常便飯。他們把RFID標簽嵌入路面,被困于廢墟中的人員可通過內置RFID功能的手機向搜救者傳達自己所處的具體位置。
同時,受傷者可利用物聯網可穿戴設備,進行各項生理體征采集,并發布求信息。

物聯網技術、5G、AI等新型技術在、遠程醫療、數據采集、無人機等方面的應用,改變了搜救模式,增加了搶救時間,為地震搶險救災打開了全新的大門。
物聯網“跑贏”地震波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自汶川地震后一直致力于研發物聯網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經過多次試驗,2012年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接入了電視臺,屢屢“跑贏”地震波,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 2014年8月5日:云南魯甸6.5級地震,提前57秒向昆明市提供預警;
? 2015年1月14日:樂山5.0級地震,分別提前11秒、43秒向樂山、成都預警;
?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7.0級地震,提前71秒向成都市預警;
?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6.0 級地震,提前61秒向宜賓、成都預警……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加快部署防災抗災的高新技術措施以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勢在必行!
隨著物聯網技術、AI、5G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是地震,臺風、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災等災害也能在高新技術的作用下有效防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更為精準地掌握種種不測風云,將災害降到最低程度。
智造瑯琊榜溫馨提示:發生地震時,需第一時間關閉明火、電源,尋找合適的躲避位置并保護好頭部,如果不幸被壓在廢墟中,要保持沉著冷靜,保存體力并想方設法向外界求助。
資料 | 人民日報、環太科技、網絡
作者 | 智造瑯琊榜-aiot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