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宇物聯 專注于提供高穩定、高速率的三網物聯網卡
福建“十三五”中國物聯網產業展望: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2.2萬億元
- 作者:智宇物聯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13日
- 來源:智宇物聯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各國尤其是美國、歐盟、日韓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發展,積極進行戰略布局,以期把握未來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主動權。近幾年來,中國物聯網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成果接連涌現,各領域應用持續深化,產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并形成北京—天津、上海—無錫、深圳—廣州、重慶—成都為核心的四大產業集聚區。與“十二五”初期相比,中國在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推廣、產業協調發展和政策環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全球物聯網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當前,物聯網已由概念炒作、碎片化應用、閉環式發展進入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與中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度交匯,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建設、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一、加強物聯網戰略統籌布局
“十二五”期間,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物聯網發展的頂層設計,國務院和各部委相繼出臺政策文件,對于提振產業信心、推動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在頂層設計方面,國務院于2013年2月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全局性角度出發對物聯網發展進行系統考慮,明確了發展目標和下一階段發展思路。在組織機制方面,全國建立物聯網發展部級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在智庫支撐方面,國家成立了由30多名專家組成的物聯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物聯網發展戰略、頂層設計、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方面提供咨詢,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在各部委推進方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以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的名義印發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開發、應用推廣、產業支撐等十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財政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設立了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發改委先后啟動了30項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科技部支持組建了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公安部、農業部等部門也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應用示范工程。
在國務院和各部委帶動下,國家各地方政府也積極營造物聯網產業發展有利環境,以多層次、全方位的政策措施推動地方物聯網發展。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廣州等城市依托科技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并成立專項小組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二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資金對物聯網項目的支持,并進一步設立地方物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三是鼓勵拓寬投融資渠道,成都等城市制定政策支持物聯網企業的債券融資和上市融資,并對成功融資的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四是重點支持物聯網科技攻關,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聯合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發展,加快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五是加強人才培養,物聯網專項人才成為各地方政府人才戰略的重要對象。
二、物聯網產業體系初步建成,規模保持較快增長
從產業體系來看,中國已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設備、軟件、系統集成、運營、應用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各關鍵環節的發展也取得重大進展。M2M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環節產業鏈業已成熟,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具備一定領先優勢;基礎芯片設計、高端傳感器制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相對薄弱環節與國外差距不斷縮小,尤其光纖傳感器在高溫傳感器和光纖光柵傳感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物聯網第三方運營平臺不斷整合各種要素形成有序發展局面,平臺化、服務化的發展模式逐漸明朗,成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從產業規模來看,全國物聯網近幾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3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36.9%,其中傳感器產業突破1200億元,RFID產業突破300億元;2014年,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6200億元,同比增長24%;截止到2015年底,隨著物聯網信息處理和應用服務等產業的發展,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增至7500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5%。
從企業層面來看,在國家政策牽引、行業應用示范、企業創新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下,中國感知制造和應用服務行業涌現出一批領軍企業。深圳先施科技、遠望谷兩家企業占RFID超高射頻及讀寫器國內市場份額的30%以上;南京聯創科技集團的汽車生活服務平臺已覆蓋1000萬車主;海格電子推出的GPS/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已在廣州公務車全面部署;成都鼎安華公司在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信息平臺已接入200家危險源企業。
從產業集聚發展情況來看,全國已初步形成分別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四大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的空間格局。其中,環渤海區域借助產學研資源和總部優勢,成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發、設計、運營和公共服務平臺的龍頭區域;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雙核發展為帶動,整體發展比較均衡,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推廣方面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珠三角區域依托自身優勢成長為物聯網產品制造、軟件研發和系統集成的重要基地;中西部地區軟件、信息服務、傳感器等領域發展迅猛,成為第四大產業基地。
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標準體系持續完善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物聯網技術研發,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在傳感器領域,光纖傳感器、紅外傳感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MEMS傳感器實現批量生產。在RFID領域,中高頻RFID技術逐漸具備國際領先優勢,超高頻RFID和微波無源RFID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在信息傳輸領域,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于2016年1月正式啟動,NB-IoT商用進入部署和推進階段。在其他領域,北斗芯片、網絡架構、物聯網中間件平臺、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終端等技術研發均取得重大突破。
從專利申請情況來看,中國物聯網專利申請量呈現由大幅激增到趨于穩定的發展態勢。國內物聯網專利申請量在2004到2009年間保持較低數值,至2010年開始大幅增長。2013年,國內物聯網專利申請量已突破2000件,之后一致保持小幅度穩定增長。相比之下,國外相關申請至2007年開始出現,國外專利申請量同樣于2010到2013年間快速增長,但數值低于國內申請量。物聯網專利申請量的增長表明中國物聯網技術研發保持較高熱度,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物聯網專利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
從標準化進展情況來看,全國加快建立物聯網標準體系,并且不斷強化國際標準制定的影響力。在國內,物聯網基礎共性和重點應用國家標準立項已超過200項,M2M統一平臺、M2M無線連接技術、網絡架構等成為標準化重點。地方政府積極實質性推進物聯網標準,各標準化組織、研究院所、企業聯合高校也在積極部署和參加相關標準化工作,標準化成效基本顯現。在國際上,中國成為ITU和ISO相應物聯網工作組的主導國之一,牽頭制定多項物聯網國際標準,其中包括首個國際物聯網總體標準——《物聯網概覽》。
在技術研發和標準化取得重大進展的背后,中國物聯網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中國各地物聯網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快速發展,并開始輸出創新成果;政府、企業、相關研究機構已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標識解析、成果轉化、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物聯網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四、M2M和車聯網市場最具內生動力,商業化發展模式成熟
市場需求、成本、標準化、技術成熟度、商業模式是影響物聯網應用規模化推廣的主要因素。在物聯網各領域中,M2M和車聯網展現出強大的市場內生動力,全面推廣的各方面條件基本具備,成為物聯網應用的率先突破方向。
“十二五”期間,中國M2M市場取得快速發展,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一。從M2M連接數看,中國M2M連接數在2010年僅為800萬左右,至2015年已突破一億,占全球總量的31%,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6%。一方面,面向行業領域和消費領域的資產管理、工業設備管理、電力、交通、金融、公共服務、安全監控等大規模需求為中國M2M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中國終端協議和平臺方面的標準化為服務提供商實現業務發放、業務管理和海量終端管理提供保障,促進全球化服務發展,對M2M大規模發展也起到關鍵推動作用。基于中國物聯網持續優化的發展環境,中國M2M連接數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車聯網應用的發展也在不斷提速。近年來,全球汽車保有量以年均20%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巨大的汽車市場以及人們對于舒適、智能、安全、低碳的駕駛體驗訴求為車聯網服務的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同時,車聯網領域的企業積極探索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第三方運營平臺服務。2015年,全國車聯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車聯網滲透率逐漸提升,增速加快。2010年,全國車聯網滲透率僅為4%,2015年預計達到9.3%。
五、物聯網在傳統行業應用加快推廣,提質增效成效顯著
當前,物聯網以泛在感知、精益控制、數據決策等能力要素集聚的形式向傳統行業的上下游各個環節加速滲透、多維融合,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推動新興業態不斷涌現。
在工業制造領域,物聯網在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工藝優化、產品設備監控管理、環保監測及能源管理、工業安全生產管理等環節得到廣泛應用。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三一重工、徐州重工、中聯重科等大型企業都通過采用傳感技術和M2M等物聯網技術,實現機械設備生產狀況的實時感知。2016年2月,首批由一百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將有力推動物聯網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深度應用。
在農業領域,物聯網應用有效推動大田耕種精準化、園藝種植智能化、畜禽養殖高效化,促進形成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根據部分省市的統計測算,有效應用物聯網系統可降低作物種植人員成本約50%,提高總體經濟效益約10%;借助傳感自調節實現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培育面向高端人群的高品質農產品,可使單位產品增值近10倍。
在能源領域,物聯網在數字油田和智能電網等方面的應用已相對成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行業巨頭積極推進物聯網示范工程建設,采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集成應用平臺,提升油氣采、煉、儲、輸、供各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能力。國家電網公司已開展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系統建設,實現對各類輸變電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感知、監視預警、分析診斷和評估預測;在用戶層面,2015年全國智能電表安全量已達3.1億,累計實現用電信息采集3.17億戶,較2010年提升5倍。
在交通運輸領域,物聯網應用有效推動資源優化和效率提升。近幾年來,中國智能交通市場規模保持穩步增長,在智能公交、電子車牌、交通疏導、交通信息發布等典型應用方面已經開展積極實踐。截至2014年底,中國ETC聯網區域14個省份覆蓋范圍已達5.2萬公里高速公路,用戶規模達到909萬,公路收費站擁堵問題得到有效改善。此外,中國已有5個示范機場依托RFID等技術,實現了航空運輸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化跟蹤與精確化定位,使工人勞動強度降低20%,分揀效率提高15%以上。
六、移動互聯與物聯融合創新空間巨大,消費性應用爆發
當前,移動互聯網已進入高速普及階段,與物聯網在技術、應用、商業模式等層面的融合不斷深化。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36家主要第三方應用商店應用程序規模累計超過386萬,業已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最大市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繁榮和產業優勢,對物聯網規模化發展起到強大的帶動作用。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深度融合,并基于開源軟件和開源硬件,開啟了全球性的智能硬件創新浪潮。其中,可穿戴設備成為創新活力最強、發展最快的領域。2014年之前,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緩慢增長期,消費者多持觀望態度。隨著小米手環的火爆銷售和AppleWatch的發布,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被快速點燃,2015年交易規模突破136億元,增速高達416%左右,8.4%的網民用過可穿戴設備,滲透率半年增長近3倍。當前,中國可穿戴設備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血糖、血壓和心率監測為代表的醫療領域,以運動監測為代表的健康保健領域,以及防止兒童走失的安全領域等。
另一方面,物聯網借鑒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模式和渠道,開始從行業領域向家居、安全、醫療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滲透,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融合應用不斷涌現。在家居領域,移動APP發揮數據匯聚中心和控制中心作用,華為等眾多企業已推出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在安全領域,兒童防丟設備具有藍牙防走散、安全區域報警、四重定位等功能,360兒童衛士三個月銷售已達50萬臺。在養老領域,移動APP具備老人定位、報警、日常健康檢測及大數據分析功能,幫助養老機構解決找人難、老人遇險報警難、遇到問題追溯難等問題,目前已在部分養老機構開展示范。此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個人健康管理、運動統計等融合應用引發的流量占比越來越大。
七、智慧城市成為物聯網集成應用的綜合平臺
當前,中國智慧城市由概念探索逐漸步入實質建設階段。截至2015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數量已達386個,其中省級和副省級智慧城市建設比例達到100%,地級市建設智慧城市比例達到74%。
智慧城市建設為中國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和應用載體。智慧城市要求遍布各處的物聯網感知終端作為神經末梢,以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從地下管網監測到路燈、井蓋等市政設施的管理,從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到不停車收費,從水質、空氣污染監測到建筑節能,從工業生產環境監控到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工程,為物聯網集成應用提供了平臺。例如,在“智慧北京”建設中,確立了十大物聯網應用工程。其中,智能人群動態感知工程實現了公交、地鐵、商場等人群密集地區中人的信息的實施感知;綠色北京宜居生態工程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實時監控,并對污染物和垃圾處理進行全過程跟蹤監控;社會管理、藥品食品追溯、市民卡、社區管理等領域也規劃了一系列物聯網應用。
物聯網也為實現安全高效、和諧有序、綠色低碳、舒適便捷的智慧城市目標發揮出支撐作用。一方面,物聯網已廣泛應用于社區、醫療、公共安全等領域,使民生服務實現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極大提升服務便捷性。以智慧社區建設為例,物聯網助力基層服務模式創新,推動各地發展“智慧民安”養老社區、“服務零距離”社區、“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有效提高了社區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物聯網在城市管理、管網監測、智慧交通領域的應用極大豐富了城市管理手段、增強了城市管理能力。以城市管理為例,北京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通過規模化部署物聯網設備,實現了對水、電、燃氣消耗等12個方面316項城市運營日常信息的監測和數據分析,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八、互聯網巨頭積極布局物聯網產業生態彰顯中國特色
依托強大的數據匯聚與處理能力和長期積淀的用戶黏性,中國互聯網巨頭紛紛以產品、服務、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手段進軍物聯網市場,在多個領域積極布局和拓展業務,成為中國物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
基于“服務平臺化+硬件智能化”模式,互聯網企業有力推動了物聯網應用規模化發展。一方面,智能硬件成為互聯網企業搶灘物聯網產業的突破口。百度、阿里、騰訊、360和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積極打造以智能路由器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態圈,相繼推出電視盒子、智能燈泡、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等智能家居周邊設備;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小米以20%份額位居全球第二,360等公司推出的兒童安全類可穿戴產品也取得了不錯反響。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積極推進云平臺建設和操作系統研發,以互聯網服務模式搶占物聯網產業核心。百度和京東合作創建的創新硬件開放平臺、阿里巴巴推出的alink物聯網平臺、騰訊微信平臺均取得快速發展,其中微信以公眾號綁定形式實現智能設備之間、智能設備與數億微信用戶之間的連接,設備激活量已達2500萬;阿里云OS在2015年的用戶數已達到4000萬,并進一步推出YunOSforWork、YunOSforWear、YunOSforCar等進軍物聯網市場。
互聯網企業積極與傳統行業企業結盟,以創新服務拓展雙邊市場。近年來,“物聯網即服務”已成共識,產品“軟”化已成為產業附加值最集中的部分。傳統行業企業發展物聯網業務必然的成本“陣痛”、尋找成本附加和收入增益間的最佳平衡點、規避前端智能化投入激增,已成為物聯網創新融合是否成功的關鍵。互聯網企業以其平臺效應、創新能力和人才、資本優勢與傳統行業企業合作,成為解此難題成功之選。在智能家居領域,阿里巴巴與美的合作,共同構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聯網開放平臺,以實現家電產品的連接對話和遠程控制;在車聯網領域,騰訊攜手中國人保、殼牌共同成立“i車生活平臺”,打造一站式汽車生活服務;在智慧物流領域,百度與太原鐵路局將共建“智慧物流云平臺”,以促進物流的有效供給。
九、“十三五”中國物聯網產業運營展望
物聯網技術是支撐“網絡強國”和“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重要基礎,在推動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移動制定了面向“十三五”的“大連接”戰略,加快推動蜂窩物聯網發展,滿足未來廣大垂直行業需求,落實國家發展戰略。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了6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6%,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按照年復合增長率24%來計算,預計到2020年,中國物聯網的整體規模將達2.2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